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08

大学的日子


2005/2006年度博大学生代表理事会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Council
卸任后获得一纸文凭,期间与许许多多的筹委一同创办博大新春和博大中华文化学会。


2006/2007年度博大学生代表理事会



一同出席第十届全国大专青年研讨生活营


博大中华文化学会第一届执委会



第二届博大新春主席团

博特拉大学中华文化学会-创会记录

博特拉大学中华文化学会
创会记录
2005/2006学年

学生代表理事会
  • 面对即将来临的校园选举,2004/2005学年的学生代表包括竞选主任卓家华及委员彭伟杰、周炳昌和谢志航学长开始召集有意参选并为学生服务的学生。

  • 10位应届校园选举的候选人在邦咯岛集训营中分享各别参与校园选举的目的和目标。大家一致认为博大极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及能够凝聚华裔生的平台,并议决筹办第一届博大新春。同时推选吴贵伟、陈若菡及胡进意分别担任筹委会主席及两位副主席。

  • 集训归来后,准候选人等决定成立博大华裔生宏愿阵线(Barisan Aspirasi Mahasiswa Cina),同时拟定阵线的宏愿及宣言,并为不久后的校园选举做充分的准备。

  • 2005年9月,杨舜行、吴贵伟、胡进意及林宗鸿中选校园级学生代表,陈若菡、李宝清、钟豪勇、郭永森、陈煌民及温业成则中选学院级学生代表。

  • 学生代表在中选后,马上成立第一届博大新春筹委会,并从多方面着手,寻求学生代表理事会内部、学生事务处官员及学生事务署理副校长的支持。

  • 学生代表不断的在各个场合向学生事务署理副校长及部门主管讲解举办博大新春的宗旨及好处,并举例马大中秋和国大中秋的成功和优势,他们初期依然质疑活动的目的及可能面对友族的反弹等,使举办博大新春的申请无法顺利通过。

  • 领导层亦同时积极说服友族学生代表支持举办博大新春,学生代表理事会内部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却不乏开明的学生领袖,最终学生代表理事会决定向校方申请主办三大种族的文化活动包括Hari Asyura、Pesta Ponggal及博大新春、并把三大活动归纳为“融合日”的活动大主题。

  • 学生代表理事会内部通过后,学生代表马上修改计划书,并通过这项活动大主题向校方申请,校方认同这项活动的出发点并在不久后批准活动申请。

  • 虽然必须归纳为融合日的一项活动,不过学生代表主要的目的并不受影响,筹委会终极考量是无论如何必须推出第一届博大新春。因为筹委会相信奠下第一块基石后,以后的路将是条康庄大道。

  • 学生代表除了积极推动博大新春之外,仍然马不停蹄兼顾学生代表理事会内部的职务,例如学生福利事务、校园治安问题、巴士服务、宿舍设施及协助课外活动分数低的同学申请留在宿舍、监督校园食物清洁及物价、学校假期及学术问题、体育及文化活动、筹募灾难及医药款项、协助贫苦学生申请助学金、前往博大民都鲁分校处理学生福利问题、国家领袖与学生代表会议、全国大专学生领袖会议、宿舍管理研讨会、集训营等等,无法一一尽录。

  • 参与校园选举的同学在之前,皆纯粹活跃于系院及宿舍活动,并没有在外参与任何组织及活动的经验,参与校园选举的目的单纯为了改变当时华裔生的困境。

  • 学生代表们往往在面对校园政治课题时,显得无力招架,实则无可奈何。因为学生代表们的本意只是为博大学生解决问题及争取活动空间。面对种种指责及不满,只能尽全力去解决,务求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


第一届博大新春文化文娱晚会(2006年2月17及18日)

  • 筹办第一届博大新春的消息在校园传开后,获得极大的回响,超过550名博大生报名加入筹委会。

  • 由于缺乏中华及马华文化艺术的知识及经验,筹委会寻求博大中文系教授及同学一同举办博大新春,事后中文系同学在林政权同学及委员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博大新春展览会。
    而舞台演出方面,博大新春有幸获得一群来自博大艺戏坊的同学加入,策划晚会舞台剧及中华文化表演。

  • 由于当时的筹委会完全没有任何资金,校方仅仅批准4千令吉用费,并已被分配为活动当天的嘉宾及筹委们的膳食费用。

  • 筹委会唯有自行想办法,通过募款、物资捐助、书刊广告、赞助人等等筹集资金。外界人士在开始阶段会质疑为何学生会的活动会缺乏资金,而在筹委的详细解释后方表示谅解及同情,并给予资金、物品、资讯等方面的协助。过募款、物资捐助、广告及书刊收入等等,会议、研讨会、集训营等等,无法尽录。食物清洁及物价、

  • 在筹备的过程中,筹委们都自掏腰包承担通讯、交通、膳食、文具、影印等等费用,更有者以贷学金预付印刷品及T恤等的定金。

  • 由于早期的华裔生缺乏与校方沟通及互动,许多程序及细节上的工作都无法达到校方的要求。例如场地租借、各类校园交通租借、宣传品的标准和批准、对外宣传的条例、礼堂应用的规矩、仪式标准、对外及校内书信规格、财政规格、申请文具方法等等。

  • 筹备如火如荼进行中,学生事务处及学生代表理事会突然表示一切活动用语包括宣传品及节目表演等只允许使用国文及英文双语。筹委对此深表不满及抗议,学生代表理事会也针对此事深夜召开紧急会议,在一番争议之后尚未能达成共识。

  •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领导层唯有开始寻求外界的协助。在一番联络及安排后,方成功前往拜访马青总团长拿督廖仲莱及总秘书魏家祥,向他们陈述筹办校园活动面对的种种困难。并由他们向当时高教部副部长拿督胡亚桥及政务次长拿督阿汉反映筹委会的问题。筹委会的积极争取最终获得副部长的认同及支持,同时致电校方表达部门的方针即国立大专活动允许使用国文及华文双语。高教部也在那段期间正式宣布大专校园活动允许使用双语,避免再次出现相同问题。

  • 虽然如此,博大新春依然必须遵守字体大小及上下等的规定。
    校方也指示舞台演出必须呈献多元文化的表演,这使筹委必须思考如何把友族文化的演出穿插入早已拟定的舞台演出流程。

  • 校方在博大新春期间,对筹委们的精神、动员的能力、活动安排及筹募物资等方面的成绩感到吃惊,并给予肯定及认同,这无形中让校方对后来的学生代表及博大中华添分及增加信心。

  • 学生事务处各相关阶层职员更总动员,协助筹委处理尚未妥善安排或被忽略的细节,尤其是开幕仪式和彩排准备及司仪讲稿词句问题等,筹委对此深表感激。

  •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博大新春舞台演出前的2个小时左右,校方表示晚会不须安排致词仪式,理由是来宾观赏舞台演出足以。这让领导层感到震惊及不满,因为没有演讲即失去向全体学生传达讯息的机会,领导层最终在不顾后果的情况下违抗校方的指示,筹委会主席及晚会开幕人斯里肯邦安区州议员拿督廖润强完成致词及开幕仪式。

  • 简单的舞台背景及自导自编的学生舞台剧,再加上义务演出的第七宿舍节令鼓队、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华乐团、沙登华人体育会舞狮团、吉隆玻亚平扯玲队、博大宿舍的马来传统舞蹈及印度传统舞蹈,虽然没有华丽悦目的灯光及舞台,也没有专业导师的指导,不过却足以让观众感受筹委会的诚意及努力。

  • 虽然其中出现许多不足之处,不过总算圆满举行。校方及同学们给予筹委高度赞扬及认同。校方亦没有追究致词仪式的安排。

  • 第一届博大新春能够圆满的举行,归功于500多位工委一个“共同的梦想及目标”,那就是改变校园的活动空间,全体工委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的掀开博大校园历史上新的一页。

学会申请注册过程

  • 当年,博大新春领导层兼学生代表都非常理解华裔生在校园内面对的种种困境及遭遇,如活动空间、活动用语、资金、场地、活动批准、官僚制度等等。

  • 在第一届博大新春后,曾在博大新春筹办期间面对的刁难及阻碍更加强了学生代表欲改变这种情况的意念。

  • 领导层开始准备成立博大中华文化学会计划书,并多次寻求学生代表理事会全体理事的支持,理事会并没有反对华裔学生代表们争取博大中华文化学会成立,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与华裔学生代表已建立良好的友谊、信任及了解。

  • 学会计划书在上呈学生事务处后,申请进展非常缓慢,并多次被反弹及要求作出各种修改。一来一往的过程虽没有确定的记录,不过应不少过二十次。学生代表必须不断的前往学生事务处询问申请进展及呈交修改后的计划书,习以为常的问题包括职员出外公干或会议、计划书不翼而飞、长时间的等待见面、官僚制度和偏差等。学生代表必须咬紧牙根及有耐心周而复始的完成申请注册工作。

  • 领导层依然要感谢两位给予许多协助及支持的职员即Encik Fahmi Azar bin Mistar及Encik Mohd Pauzi Abd Karim。过程中,他们不断给予指导及意见,同时处理注册申请,让申请能够继续走下去。除此之外,他们也在信任学生代表的前提下批准博大中华申请的活动、租借场地及交通。

  • 领导层多次安排与学生事务处署理副校长及部门主管进行讨论及争取,以让校方了解博大华裔生极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通过活动增加交流及互动,同时促进博大各族学生对各别文化的认识及了解。

  • 2006年9月,经过校方一层又一层的审核之后,博大中华的申请计划已提呈Mesyuarat Senat讨论。校方原计划批准申请,而领导层亦开始召集筹备博大中华文化学会正式成立仪式。校方最终却基于接近校园选举敏感时期而搁置批准。

  • 后来,因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慕斯达法宣布高教部欲针对大学成立文化学会的事项进行讨论而又无限期搁置。

  • 虽然尚未获得正式的注册批准,不过学会属下的文化班活动皆以学生代表的信笺申请并顺利在校园内进行活动。

  • 期间,博大中华首次以主办单位的名义主办第二届博大新春,取代第一届博大新春主办单位即博大学生代表理事会。此举是为了把博大新春的主办权转移至博大中华文化学会,即便他日中华若没有代表中选为学生代表,中华文化学会也依然能够继续推广中华文化活动。

  • 比起第一届博大新春,第二届显得更进一步的获得校方的信任及赞扬。吸取第一届博大新春的经验后,许多申请程序和细节皆达到校方的要求,节目及活动安排亦获得校方的接纳及支持。

  • 博大中华的文化活动如扯玲、武术、传统舞蹈及华乐亦屡获校方邀请出席校园活动进行演出。
  • 2007年3月,博大中华第一届领导层正式交棒予第二届学会领导,以继续未完成的使命。就在改选后不久,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慕斯达法宣布国立大学校园允许各族文化学会的成立,博大中华文化学会终获得那难得的注册文凭。

学会成立计划细节


  • 学会徽章是修改自第一届博大新春的徽章,象征博大中华延续自第一届博大新春,徽章内的“春”字改成“中华文化”。这也象征中华及新春母子相连。

  • “文化谅解、种族和谐、国民团结”,这同样来自第一届博大新春的标语。博大中华除了发扬中华文化,更应该积极促进马来西亚各友族同胞之间对各族文化的谅解,最终各族和谐相处及国民团结一致。

  • 博大中华七条组织文化的制定,是为了提倡健康及有效的组织文化及系统。

第一届领袖培训营(2006年8月16至18日 Gazebo UPM & Dusun Eco Resort)


  • 筹办领袖培训营的宗旨是栽培学会未来接班人,包括未来学生代表、博大新春及各文化班的委员。

  • 即将卸任的领导层将通过培训营传达学会的历史及方针,并确保博大中华的精神、方向、目标及组织文化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

  • 同时也是博大中华会员在学会及大学生涯中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从那开始学习承担责任及担任领导,带领学会朝向更高峰。

  • 培训营的概念之一是培养团队精神,凝聚博大中华属下各单位未来的领导人,让大家有机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同心协力度过充实及具挑战性的培训活动。

  • 领袖培训营通过脑力激荡及分享时段,检讨学会的运作并制定学会未来一年的活动、新计划、方向及目标。

  • 第一届领袖培训营由钟豪勇同学担任主席,在其号召之下,获得当时博大第二宿舍的华团领袖们全力的负责及筹备,并担任培训营主要成员,他们与来自其它宿舍的数位华团领袖无条件的筹备该活动,这对后来博大中华的成立贡献良多,功不可抹。

  • 首届培训营获得许多国家领袖的关注及支持,出席与营员分享的包括高教部副部长拿督翁诗杰、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拿督廖仲莱及魏家祥博士。学生代表也向他们讲解博大中华申请成立的进展及问题,他们皆认同学生代表们的计划并答应向高教部反映及支持文化学会的成立。

博大中华团结宴

  • 团结宴的概念是参考企业尾牙或收工宴的模式。团结宴将邀请所有来自学生代表、学会及各文化班的委员和代表出席。

  • 主要目的为凝聚来自各单位的领袖,同时回馈及勉励为学会付出努力的领导层。
    确保博大中华源远流长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促进学生代表、学会领导及文化班之间的交流、互相扶持、关心及协助,保持各单位均衡的发展。

  • 第一届团结宴在位于南湖广场附近的《音乐故事》民歌餐厅举办。

  • 同时出席的包括第二届博大新春的主要筹委及数位更早期的学长。

  • 由于时间及地点的安排不够理想,第一届团结宴显然尚未有效达到凝聚各单位领袖的目标。

  • 不过,各单位融洽的聚在一起,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

不为人知的事


  • 博大中华在创立初期,学会尚未获得正式注册成立。所有文化班的活动皆由学生代表做担保,并以学生代表理事会的信笺做申请。

  • 学生代表必须在校园四处奔波,寻找可以供文化班使用的地点,然后发信向有关单位申请使用。由于当时学会尚未正式成立,许多单位的职员均不懂得学会的存在,因此当发现一群华裔生聚在一起活动时,会表示质疑。学生代表必须赶往现场向该职员讲解,方允许活动继续进行。

  • 博大中华文化学会原本欲使用“Kumpulan Senibudaya Senibudaya Tiong Hua”,后因校方措词不批准而改用“Kumpulan Senibudaya Zhong Hua”。不过,这并非坏事,因为这也直接迎合“中华”的汉语拼音即“zhonghua”。

  • “Kumpulan”字眼在较后修改为“Persatuan”以符合“学会”的相等词义。

  • 博大中华曾邀请活跃于博大语文系院内的中文学会加入,由中文学会同学负责推广文学、马华文学文化研究、书法及水墨画。酝酿许久后,中文学会议决不加入中华,实属可惜。

  • 学生代表们曾与博大华文学会执委进行一次会议,互相了解双方的理念及活动范围。华文学会基于结社自由而认同博大中华的成立。而学生代表亦向博华执委表达希望双方保持互相尊敬,为各自的理念及方向奋斗,并且不抹黑或攻击对方。虽然大家有不同的理念,但都是为了更好的校园而努力。


合作伙伴的概念


  • 博大中华及学生代表秉持在进行本身活动之余,亦协助校园其他组织在校园内进行活动。希望在博大中华及学生代表的大伞之下协助更多学生举办活动。

  • 协助伙伴单位通过正式管道申请校园活动场地、资金及物资等。

  • 鼓励博大生参与课外活动。

  • 争取更多在博大校园内的课外活动空间。

  • 有关合作伙伴的细则可以通过博大中华章程获取。

各文化班的成立


(1)扯玲班
2005年

  • 曾参与彭亨州劳勿双溪兰中学扯玲队的莫麒霖同学,首开先河邀请吉隆玻亚平扯玲队到博大第8宿舍新春晚会表演。

2006年


  • 吉隆玻亚平扯玲队再次受邀请在第一届博大新春文化文娱晚会呈现表演,获得校方及学生热烈支持。

  • 博大中华与第三宿舍(KTDI)华团进行洽谈,希望借该宿舍华团的力量率先担任推动扯玲运动的主力。

  • 在多次的讨论后,第三宿舍华团亦进行内部讨论,并决定接纳中华的邀请。

  • 双方的合作顺利展开,由该宿舍华团主席王宝鑫及副主席刘婷茹领导扯玲班。

  • 博大中华资出聘请来自吉隆玻亚平扯玲队的教练担任扯玲班导师,并提供T恤及预备玲等
    扯玲运动自这一年开始,在博大校园推广起来。


(2)博大音子工作坊(合作伙伴)
2006年


  • 中华领导层通过音子工作坊在网上的论坛,了解音子希望在博大校园内进行活动及使用校园内的设施。

  • 领导层主动联络音子坊长冯汉义同学,并表示欲协助音子在校园内进行活动,双方在讨论过程中皆非常坦诚及积极。

  • 与音子第一次的配合是音子第一届路尔奇杯音乐创作比赛,该活动获得学生热烈的反应,双方配合愉快。

  • 第二次的配合是音子小型发表会,在第八宿舍(KTP)举行,同样获得不俗的反应。

2007年


  • 协助音子工作坊在第二届博大新春大汇演期间举行音子大型发表会,活动非常成功。

  •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日后的申请问题,中华邀请音子以合作伙伴的名义加入中华。

  • 音子在经过内部议决后,接纳中华文化学会领导层的邀请。

  • 中华与音子工作坊领导层讨论博大中华及合作伙伴章程细节。
  • 博大音子工作坊正式以合作伙伴的名誉加入博大中华。


(3)现代舞蹈班
2006年


  • 一群热爱现代舞蹈的同学在当时博大第12宿舍空地练习舞蹈,不但面对灯光昏暗及面对下雨的问题,亦受到宿舍等多方的刁难,以致许多会员纷纷离开。

  • 中华领导层与该舞蹈群的代表进行讨论,并邀请加入中华大家庭。

  • 现代舞蹈班正式开始在博大第5宿舍(K5)排球场或礼堂进行练习,不必再受到任何阻扰。


(4)棋艺班
2006年


  • 博大学生在当时对棋艺活动并不热衷,虽然许多大专皆有中国象棋活动,不过博大校园却只有西洋棋学会。

  • 为了在博大发扬中国象棋活动,中华领导层在博大新春接洽几位有意在校园推动棋艺活动的学生。

  • 进行多次讨论后,开始购买棋盘及用品,以中国象棋及围棋为主,同时也提供其它棋艺用具。

  • 一切准备就绪,中华领导层活动及场地的申请也经获得校方的批准,中国象棋活动开始在校园进行。

  • 成功主办第一次小型象棋比赛。


2007年


  • 在第二届博大新春文化大汇演期间,成功举办第一届博大中国象棋比赛。


(5)华乐班
2006年


  • 第一届博大新春结束后,中华领导层开始接洽2位曾在博大新春展览及第二宿舍(K2)呈现古筝表演的纪思欣及张彩君同学。

  • 经过多次讨论后,成功邀请他们加入一同计划及创立博大中华华乐班。

  • 考虑古筝价格昂贵、没有存放的地方及担心半途而废等,数位领导层因此认为开办华乐班风险太高,多次争论不休后,方一致支持并坚决推动拟定的计划。

  • 咨询多方有关古筝的价格后,决定从博大新春的盈余中资出购买四台二手古筝。采购期间有幸获得在外古筝导师的协助,允许分期还款并赠送一些华乐用具,还协助把古筝送到副班长家里。

  • 在成功获得校方的活动及场地批准后,华乐班开始招收学生。

  • 学生人数在开始阶段寥寥可数,不过学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继续通过宣传及校园活动演出把华乐介绍给博大校方及学生。


(6)传统舞蹈班
2006年


  • 中华领导层在第一届博大新春后,开始与晚会传统舞蹈员领袖杨丽茵同学讨论组织传统舞蹈班。在杨同学的领导及兼任导师下,传统舞蹈班开始运作。

  • 原本计划传统舞蹈班也同时教导舞蹈员瑜珈课,后为了减轻传统舞蹈班的负担及让各班更专注的发展而划分为传统舞蹈及瑜珈班。

  • 传统舞蹈班的成立,让许多热爱肢体艺术及中华传统舞蹈的同学有了发挥的平台。

  • 学生也获得多次机会的博大附近及雪隆一带为当地居民呈现舞蹈表演,欢庆佳节及回馈支持博大新春及中华的商家和社会人士。

  • 中华以博大新春的盈余为传统舞蹈班定制传统服装,并聘请专业导师给予学生指导。


(7)瑜珈班
2006年


  • 瑜珈班早期与传统舞蹈班同步推行,班长龙荔欣同学及班委主要来自第一届博大新春传统舞蹈者或筹委。

  • 由于瑜珈运动为一项有益身心及受时下年青人所热爱的活动,成立瑜珈班的宗旨是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校园活动。

  • 在开始阶段,瑜珈导师为拥有专业瑜珈知识的博大生担任。


(8)艺戏剧坊
2006年


  • 第一届博大新春舞台剧在早期博大艺戏坊团员的协助下成功演出。

  • 博大中华领导层与艺戏坊领袖讨论提升博大校园戏剧活动。

  • 舞台剧班底在第一届博大新春后,在博大中华属下成立艺戏剧场,并由叶贝儿同学领导。

  • 教导戏剧、台风、动作、表情、化妆等。


(9)学记团
2006年


  • 学记团的成立旨在提供有兴趣或热爱写作、采访、编辑、摄影及平面或电子媒体相关技术工作的博大学生参与。学记团成立初期,由徐敏伟同学领导。

  • 同时让曾在中小学期间参与各报章学记或校记的学生再次投入活动之中。

  • 并定期在校园出版刊物,鼓励写作及投稿文化。

  • 另外,在早期曾推动“阅读报章”计划,向报馆申请优惠报纸并售予学生,以鼓励学生阅报,了解国家、世界、社会的新闻及知识。后因反应不佳而暂停。
  • 学记班较后陆续推出刊物如“竹蜻蜓”,博大新春期间亦推出新春特刊。


(10)武术班
2006年


  • 中华领导层在通过介绍及安排后,前往国家武术总会与陈学勉老师讨论在博大校园开办武术班,在老师的协助下以仅仅车马费的方式聘请前国家队选手担任博大武术班教练。

  • 并联络从国家队退役并在博大求学的前国家或州队武术选手。

  • 武术班在班长田爱玲及副班长王曼妮的推动下,开始在校园活动。

  • 中华领导层当初的概念是成立“武术及龙狮团”,在咨询沙登华人体育会代表及其他人士后,基于担心学生无法拨出太多时间参与练习而暂时搁置。华体亦表示愿意教导及借用道具。

Tuesday, 23 September 2008

亲校方阵线华裔代表的心声

1)这份文告我写于2007年10月并刊登于南洋商报和当今大马。
2)周小芳的回应
3)第三者吴子文回应

(沙登3日讯)

请求各界人士及媒体朋友别再把国内大专生分为亲校方阵线及亲学生阵线行吗?

每当阅读报章、电子媒体及外界人士在大学校园选举期间以亲学生阵线及亲校方阵线来如此区分校园各派代表时,笔者心中有如刀割般的痛苦。

“亲校方阵线”这名字就有如把该阵线的代表判处死刑,无需开战这天坪已经倒向了“亲学生阵线”那一方。

笔者在此建议各界及媒体统称蓝派及绿派,即众云的“亲校方或宏愿阵线”为蓝派;而“亲学生阵线”则为青派。

常闻道“大学就有如社会的缩影”,此话并不虚。宏愿阵线旗下的华裔代表就好比如国家联合执政机构旗下华基政党一般,而所谓的亲学生阵线就好比如反对党。

在校外,宏愿阵线被称为“亲校方”;在校园里,宏愿阵线,常被冠名为“校方的狗”及“校方的傀儡”等,被批毫无建树,与校方狼狈为奸,为虎作伥等等,这有如在外的执政机构下的华基政党,同样被各界针对各个课题批得体无完肤。

宏愿阵线的华裔代表,难道真的“亲校方”吗?他们是忍辱负重,循序渐进,逐步的改善校园不公平的局面,因为他们心中的理念是,与其硬碰硬如以卵击石,不如以柔克刚,若知有者吃软不吃硬,就以礼相待,建立互信,改变局面。

笔者有一例子分享,三年前博大校园内华裔为主的团体有二,即博大辩论组(华文)及佛学会。可今天的博大已经获准成立了中华文化学会,如今众多华裔生及各友族学生皆可以参与学会旗下各项文化班活动及大型节庆,如扯玲班、华乐班、武术班、传统舞蹈班、艺戏剧场、音子工作坊、现代舞蹈班、瑜珈班及学记班,博大大型新春庆典及中华之夜等。

不过鲜少有人知道这些都是博大宏愿阵线华裔代表在过去三年不断向校方争取所得到的,这就是笔者所比拟校园内宏愿阵线华裔代表就有如社会上的执政机构旗下华基政党一般,默默耕耘以求务实解决问题,却换来各方的冷言嘲讽。

笔者这封发表函只求媒体及各界公平的对待校园内各个派系,相关报道若能以双方的说词作比较,让读者获得思想上的衡量,则是再好不过。

有何言失之处,还请多多包含,感激不尽。

谢谢。



回应亲校方阵线代表的信
周小芳07年10月4日 晚上8:11
前博大学生代表(宏愿阵线),前博大中华文化学会主席,前博大新春文化文娱晚会主席的吴贵伟同学你好,本人刚毕业之博特拉大学,吴同学心中有如刀割般的痛苦,恕本人无法理解,但在阅读了吴同学的来信后,心中产生了很多的疑惑,不知道吴同学能否能为我解答?

吴同学说:"亲校方阵线"这名字就有如把该阵线的代表判处死刑,无需开战这天坪已经倒向了"亲学生阵线",如果真如吴同学所说的,天坪倒向了亲学生阵线,为什么亲学生阵线竞选19席,只赢了6席,亲校方阵线竞选48席,赢了42席?而且在11名获胜的华裔学生代表,只有一名是亲学生阵线的。

吴同学认为应该把不同阵营的人称为蓝绿派,那吴同学到底明不明白何谓蓝绿呢?你所谓的蓝派就是代表国阵,所谓的绿派就是代表回教党,身为学生的我们反而不应该以颜色来标签自己,我们应该以理念出发,应该看看自己的纲领到底如何造福学生。

吴同学自称自己是宏愿阵线,那到底吴同学有些什么宏愿呢?是校方的宏愿还是学生的宏愿?本人想请问,到底宏愿阵线的竞选资金从何来呢?为什么宏愿阵线的海报布条都能做到特别精美呢?为什么只有亲学生阵线的学生面对特别多的打压和黑函呢?

对于宏愿阵线常被冠名为"校方的狗"及"校方的傀儡"等,被批毫无建树,与校方狼狈为奸,为虎作伥,本人深感抱歉,但是当学生面对问题时,来之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有为学生说话吗?当去年博大发生了一件让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时,自称代表大多数华人的宏愿阵线华裔学生代表如何处理事情,吴同学还记得吗?

不是受害者的"华裔学生代表"杨舜行竟然和和他的"上级"学生代表理事会主席玛纳夫作状"握手言和",但是后来又说:"校方一方面以为我是前进阵线的成员,但前进阵线的学生又以为我在打压他们,我感到左右为难。我被人'摆'上台!

" 杨同学真的是忍辱负重啊!竟然不知道自己被摆上台了,身为一名大学生,杨同学难道无法自己分辨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吗?他无法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吗?还是他受制于校方呢?若然如此,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如何为学生争取福利?

他公然和涉及校园暴力事件的玛纳夫握手言和,还为玛纳夫辩护,说他"刚好在那里用餐",试图掩盖事实的真相,这难道不是助纣为孽吗?

难道这就是来之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的以柔克刚政策吗?吴同学自喻为国家联合执政机构旗下华基政党,做事模式应该也是如出一撤,吴同学说:"有者吃软不吃硬,就以礼相待,建立互信,改变局面",那请问吴同学的协商精神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改变了什么局面呢?

当学生面对了Book Plan问题、泊车位问题、食物涨价问题、ptptn迟发问题和meal card问题等,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为学生做了什么?到底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在这些学生议题上如何循序渐进的逐步的改善校园不公平的局面呢?

当亲学生阵线的学生向校方呈交备忘录,希望校方关注学生议题时,吴同学还记得自己做过什么吗?吴同学不但没有和学生站在同一阵线,还帮助校方拍照,以便制造白色恐怖,吴同学此举不是亲校方吗?

即使我们不话说当年,那我们看看最近的第一年生俞扬阳被保安人员没收电脑事件,亲学生阵线的同学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余阳杨取回财物时,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的学生代表却只是发了一份要各方和平解决问题的文告,这是哪门子的帮助呢?

当前的校园依然存在很多的打压,学生没有结社自由、保安人员滥用权力、学生的人权被剥削,这些问题一天不被解决,校园自治就荡然无存,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如何去消弭校园里的白色恐怖呢?

吴同学举了一个例子,三年前博大校园内华裔为主的团体有二,即博大辩论组(华文)及佛学会。前进阵线、回馈、慈青和在校内活跃了16年的博特拉大学华文学会(前身是华裔生协会)难道不存在吗?还有中华文化学会旗下的音子工作坊本身也是一个注册团体,而且一度是博华的一个小组,何以后来会成为了中华文化学会的小组呢?

吴同学还说中华文化学会是宏愿阵线学生代表所争取回来的,当博华的成员努力的为争取学会注册而到马接作签名运动,却惨遭两名内阁部长高等教育部长慕斯达法和人力资源部部长冯镇安的公然回避,惨吃闭门羹。第二天,内阁就宣布中华文化学会的成立,这就是宏愿阵线学生代表的努力吗?若非亲学生阵线的压力,所谓的"宏愿阵线"岂能有机会骑劫他人的功劳?我们应该鼓励结社自由,有了中华文化学会,不代表不可以有华文学会的存在,但是宏原阵线的学生代表有为争取结社自由的博华做过什么吗?

到底宏愿阵线的学生代表如何默默耕耘以求务实解决问题呢?本人曾参与的基督徒团契也是一个注册组织,却也面对打压,曾经长达一个学期不能正常的办活动,宏愿阵线学生代表有为我们争取过吗?

吴同学为宏愿阵线像华基政党而感到自豪,宏愿阵线的华裔代表提倡华人应该投给华人,才能为华人争取福利。其实,身为新生代的我们应该摒弃种族主义,不是只有华人可以为华人争取福利,也不是只是争取华人的福利而已,其他种族的学生也是面对相同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分别,我们要的是一个捍卫全民利益的组织,而不是依附在其他种族下面当家不当权的组织。

真正能够为学生争取权益的管道就是联合所有学生,一致向校方提出学生的诉求,而不是当亲学生阵线正积极的在向校方提出校园民主和校园改革时,却冒出另一批学生忙着为校方找借口和作解释以合理化校方的不开明与打压。

希望吴同学能解答本人的心中的疑惑,一起打造健康的校园政治。

周小芳 上



不管蓝派青派会抓老鼠的就是好派
吴子文07年10月8日 早上11:22
调整字体大小:

作者现就读台大外文所硕二

我实在没有资格针对最近喧嚣尘上的大马大学校园选举发表任何意见 ,但是看到吴贵伟以及周小芳两篇你来我往的精采文章 ,本人实在忍不住要以“路人”的身分鸡婆地插上几句闲话。

首先 ,吴贵伟极力反对媒体十分笼统且有失公允地将所有宏愿阵线的代表通通一杆子扫进所谓的“亲校方阵线”里头,认为这样武断的命名方式就如同“未开庭”便宣判了宏愿阵线死刑。我完全能够理解吴同学的愤懑不平,毕竟宏愿阵线再“亲校方”、再窝囊,我们总不能排除宏愿阵线里头可能有像吴同学那样怀抱着自我牺牲的悲壮精神,忍辱负重地默默为华裔学生谋福利的“卧底”(多希望马华能有多几位像吴同学那般伟大的进步人士…)。

相反的,难道所谓“亲学生阵线”就因为是“反对党”,所以在道德上便自然而然比较高尚?就自然而然代表正义的一方?我想也未必尽然,毕竟“反对党”内部也免不了有害群之马。 因此,我完全赞同吴贵伟的论点,即“亲校方阵线”和“亲学生阵线”这样的命名方式本身就隐含了一种具有误导性的价值判断,暗示前者是保守的、反民主的,后者则是进步的、亲民主的,如此本质性的简单二分法显然伤透了无数在宏愿阵线中卧薪尝胆的华裔代表们脆弱的心灵,也确实无法反映现实的情况,因此把两派命名为蓝派(或宏愿联盟)和青派显然是比较客观妥当的做法。

周小芳的回应文章十分有趣,因为周同学的回应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并没有针对吴贵伟文章中的重点来表达理性的对话,反而相当情绪性地将过去对“亲校方阵线”的不满通通一股脑儿地发泄在可怜的吴同学身上,我且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周小芳对吴贵伟文章的误读。

首先,周小芳的文章取名为“回应亲校方阵线代表的信”,显然有意激怒吴贵伟,因为吴同学整篇文章的重点即在于驳斥“亲校方阵线”这种带有歧视性意味的命名方式,结果周同学居然还刻意称吴同学为“亲校方阵线代表”,显然来意不善,也多少突显周小芳并无意理性地去面对吴贵伟所提出来的核心问题。

其次,周小芳说宏愿阵线在选举中狂胜,何来“天坪已经倒向了‘亲学生阵线’那一方?”这显然不是断章取义,就是离谱的误读,吴贵伟谈的其实是“亲校方阵线”和“亲学生阵线”的两种命名本身即先天地在道德上把前者判处了死刑,认为前者一定代表邪恶,后者则代表正义,此天坪指的当然不是选举结果,而是道德上的价值判断。

再者,周小芳似乎暗示说校方当年成立中华文化学会其实是搏大学生努力争取成立华文学会不果的替代品,并非真正宏愿阵线努力的成果。这点或许是事实,但是即便中华文化学会乃官方所批准成立,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此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中华文化学会确实在促进校内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上有所贡献。这点其实十分有趣,因为恰可以拿来和独大以及拉曼大学做一个比较。我们都知道,当年董总努力倡办独大,却屡遭挫折,反而是“亲政府”的马华成功设立了拉曼大学,虽然拉曼大学带有浓厚的马华官方色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抹杀了马华的贡献,华裔子弟毕竟从此多了一个升学的管道。 到目前为止,我似乎一直都在替吴贵伟说好话,

其实我们两人除了同姓之外,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也要拿吴同学来开开刀。其实吴同学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论点一点都不新鲜,前不久黄家定不是就已经“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搬出诸葛亮的智慧来吗?认为要“低声下气”才能得到政府的“施舍”来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这和吴贵伟所谓“忍辱负重,循序渐进,逐步的改善校园不公平的局面”这种软性的姿态何其相像!从负面的角度来看,这种所谓“忍辱负重”的软姿态正是大马华人处境每下愈况的罪魁祸首,就因为这种“委屈求全”的姿态,让政府每次只要施舍一点糖果给华基政党,这些政党领袖就高兴得不得了,好像从此天下太平,却没有努力改变更为深层的权力不对等的结构,因而无形中成了整个国家机器打压华社的共犯!这是吴同学应该反躬自省之处,即他的“忍辱负重”会否无形中助长了整个校园民主风气的一再委靡不振?如此岂非得不偿失?

当然,一方面,我想华社确实需要像马华这类国阵成员党真诚地为华社谋福利(我们摒除那种认为“只要是马华代表就是坏人”这类过于简单的偏见),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从内部和巫统协商,谋求华社利益的最大值;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天真地以为这样苟且偷安的方式就能够带来真正的变革和美好的未来,因此从外部摇旗吶喊,勇敢地向政府争取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之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也是当务之急,如此“里应外合”才是长远有效之计,且和吴贵伟和周小芳两位同胞共勉之!

Friday, 19 September 2008

Resorts World Bhd We Care Team Berbuka Puasa Bersama Adik-adik Di Badan Amal Nur Zaharah, Janda Baik, Pahang

16/9/2008 bukan sahaja Hari Malaysia dan Pertukaran Kerajaan yang dibesar-besarkan oleh YB Datuk Seri Anwar Ibrahim, tetapi adalah kali pertama bagi saya untuk melawat ke satu tempat yang bernama "Janda Baik".

Ini adalah kali pertama saya mendengar tempat nama "Janda Baik" yang berada di Bentong Pahang, betul-betul terperanjat. Bagus, dapat belajar satu tempat yang baru lagi.

Ahli-ahli We Care Team membawa banyak bahan masak dan makanan ke badan amal, tengok mereka tengah sibuk memindahkan ke dalam bas. "Bas Kilang" pula, bukan main-main.

eh! siapa laki tampan yang berpusing ke belakang itu!!! Selepas satu jam dalam perjalanan yang selok-belok barulah kami sampai. Sekarang pindah barang-barang turun.


Adik, apa adik tengah tengok ni? nanti awak boleh dapat dah! Kakak-kakak tengah sibuk susunkan cenderamata kepada adik-adik. Ada buku,pensil, buku nota dll.

Abang-abang tengah bersihkan bilik-bilik di badan amal Nur Zaharah, tapi kenapa tak ada sampah pun dalam tong itu, peliknya!!!!
Main musang tangkap anak ayam pula, rakan sekerja macam balik ke masa 20 tahun dahulu...
Hey adik, sedap tak? Mai saya suapkan awak......
wah! bagus sangat la abang ini, saya nak jadi macam dia lebih saya besar nanti.....
Nampaknya gadis ini telah tertarik sangat dengan lelaki yang tengah bercakap itu, asyik tengok sahaja, sambil tengok sambil garu tangan pula......
Chef Tan (belakang kiri) bersama rakan-rakan memasak makanan macam Hotel 5 Star. Banyak-bayk terima kasih kepada mereka.

Inilah semua yang terlibat dengan lawatan ke Badan Amal Nur Zaharah di Janda Baik, Bentong Pahang.

Thursday, 18 September 2008

Tony Orlando Concert @AOS Genting Highlands 13 Sept. 2008

Me and my colleagues were so lucky met up with Tony and his friend during lunch time,
he was such a great guy, and we talked just like friends.
Introduce you all some of colleagues too, second from the right Tan Cher King (Cher), then JC Ting Pang Yau (JC) and at the left my direct senior Lim Hwee Nee.

Tuesday, 16 September 2008

中秋晚会

这一天特地从云顶下山,出席中华的小型中秋聚会,难得与许多朋友相聚,感觉非常好!